芜湖的冶金铸造业历史上一直发达并源远流长,远可追溯至春秋晚期,干将、莫邪夫妻二人在芜湖的神山架炉铸剑,淬铁成钢。近至名闻海内外的芜湖铁画和“三刀”,可谓历史悠久。自古便流传“铁到芜湖自成钢”之说。
图为春秋时期芜湖神山铸剑遗址
图为芜湖鸠兹广场旁的干将铸剑雕塑
芜湖及周边地区的铁矿和煤矿,藏量颇丰,有原材料资源;芜湖临江襟湖,地处水陆要冲,有交通资源;芜湖工商业发达,人才和资金流动通畅,有经济资源等等。另外如果从科技史去认识,则是因为芜湖人创造和使用了一种当时最先进的冶金铸造工艺——芜钢工艺,芜钢工艺是灌钢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其重要流派。灌钢工艺是我国古代刃钢生产的主要方法。它以生铁和“熟铁”(一种含碳量较高的炒炼产品)为原料,将它们加热到生铁熔点以上,合炼而成钢。芜钢工艺的创造和大规模使用是“铁到芜湖自成钢”最重要的内在原因。
图为《天工开物》中记载的古代生熟炼铁炉
产生于明代中期的芜钢工艺是灌钢工艺新的重要发展。清嘉庆《芜湖县志》说:“芜钢初锻熟铁于炉,徐以生镤下之,名曰‘铁’,饱则镤不入也,于是渣滓尽去,锤而条之,乃成钢”。生镤是指生铁,铁是指把生铁水淋滴在熟铁上。芜钢工艺的特别之处是熔化时生铁可以移动,能有效地控制进行灌淋,生熟铁的接触条件因此大大改善,钢的成分更加均匀。芜湖卜家店钢铁坊卜氏的炼钢工艺有槌钢、钳钢、淬钢、听钢四绝,其中的槌钢、钳钢就是灌钢法。芜钢工艺是灌钢工艺家族中的佼佼者。芜钢工艺本始于苏钢,冶金史上芜钢和苏钢是并立相提的,明中期后,因苏州缺乏铁等原料资源,大批业主和工匠艺师从苏州移至芜湖,芜湖遂成为苏钢的实际生产中心,芜钢最后取代了苏钢。
图为嘉庆版《芜湖县志》中记载:芜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,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。
创造和使用了芜钢这一简易实用的制作优质钢先进工艺,使芜湖的钢铁业长足发展,甚具规模,成为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江南冶金制造中心,独领风骚二百余年。明中叶到清初,芜湖有大型钢坊8家,到清中叶,大型钢坊已有16家。其中著名者有卜氏店、葛永泰、马万盛等,中小型钢坊更多。钢坊已有商标,卜氏钢坊就拥有万兴商标,芜湖钢坊生产的优质钢就畅销大江南北诸多省份。钢坊生产昌盛又吸引了投资者,晋商在芜湖设有票号钱庄,专门为收购芜湖钢材所用。明嘉靖年间,徽商汪尚权在芜投资办开钢坊,“复大摹工冶铁冶,又指挥百人,斩斩有序,工罔弗效”,有相当规模。清嘉庆十年,在芜湖关道宋镕《贩运钢斤章程》的官方文件中就记载有 “钢为芜邑土产,贩运百有余年”,这也说明了芜钢的生产和销售发达。据《芜湖县志》载:“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,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。”
因此,芜湖历史上便有“铁到芜湖自成钢”之说。
图为名闻海内外的芜湖三刀,即剪刀、菜刀、剃刀。
文章来源:徽艺坊铁画 www.huiyifang.com